2026 年 H-1B 抽签恐巨变,留美路径如何破局?

2026 年的 H-1B 抽签,或将彻底告别 “人人平等” 的随机模式,转而成为一场以薪水为核心竞争力的 “隐形赛马”。华盛顿时间 9 月 24 日,美国国土安全部正式将酝酿两年的 “工资加权” 规则草案发布至联邦公告网,仅留出短短三十天的公众评论期。这意味着,若无意外,新规则大概率会在明年 3 月 H-1B 注册季正式落地。消息一经公布,移民律师的手机便被咨询电话 “打爆”—— 雇主们急切询问:是否要将原本 Level 1 的岗位薪水直接提升至 Level 3?手握博士学位的申请人也在暗自盘算:若能额外争取到一份硅谷高薪 offer,中签概率是否能实现翻倍?​

此次草案的核心逻辑并不复杂,关键在于电子注册阶段的 “差异化入场券” 机制。雇主在注册时,必须完整填报岗位名称、工作地点、SOC 职业代码以及对应的工资等级,系统会根据工资等级为每个申请人分配不同数量的 “抽签券”:Level 4(最高薪等级)可获得 4 张,Level 3 获 3 张,Level 2 获 2 张,Level 1(最低薪等级)仅得 1 张。抽签过程中,“券数” 越多,被抽中的概率自然越高,但每位申请人最终仅能有一次中签机会,多余的 “抽签券” 将当场作废。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群体虽仍保留 2 万个额外抽签名额的传统优待,但同样需先通过 “工资加权” 的筛选,不再享有 “绕过薪资门槛” 的特权。​

美国移民局曾测算,改革落地后,不同工资等级的中签率将出现天壤之别:Level 4 申请人的命中率可能飙升至 61%,而 Level 1 申请人的中签率仅余 15%,在部分地区甚至会更低。尤其在加州、纽约、德州等高技能岗位密集的地区,由于高薪岗位竞争更激烈、薪资差距更显著,这种中签率的分化会表现得更为刺眼。​

为杜绝 “注册时填高薪、实际发低薪” 的灰色操作,草案将薪资核查环节全面延伸 —— 从初始的电子注册,到后续的签证延期、雇主转换,甚至是申请材料修改(Amendment),每一步都将纳入核查范围。一旦移民局发现注册时填报的工资等级与后续提交的证明材料不一致,有权直接以 “欺诈” 为由撤销已批准的申请。此外,针对多工作地点的岗位,将以其中最低的工资等级为准;若薪水填写为区间形式,则以区间下限作为判定依据;若同一申请人有多份注册记录,系统会默认选择工资等级最低的那一份进行抽签。种种规则之下,想靠 “虚高薪资” 蒙混过关的可能性,未来几乎为零。​

这场 H-1B 政策变革的连锁反应,已开始悄然扩散。对初创公司而言,原本计划招聘外籍应届生的企业,正重新评估成本 —— 若要将岗位薪资从 Level 1 提升至更有竞争力的等级,可能需要额外增加两万美元的用工成本,这让不少资金紧张的初创公司陷入两难。高校就业中心也忧心忡忡:若刚毕业的硕士生只能拿到 Level 1 的 offer,其 H-1B 中签概率极低,甚至可能直接失去参与抽签的 “实际意义”,这将严重影响外籍毕业生的留美就业信心。​

更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劳工部计划在 10 月推出 “现行工资标准上调” 政策,若 H-1B 工资加权规则与薪资标准上调政策同时落地,雇主的用工成本将如同 “搭积木” 般层层叠加,进一步加剧企业的招聘压力。当然,目前这份 H-1B 草案并非 “板上钉钉”。已有移民法学者公开质疑,“工资加权” 规则可能违反国会此前 “不得按技能或薪资优先分配 H-1B 名额” 的明文规定,若后续被起诉至法院,新规随时可能被冻结。但结合历史经验来看,诉讼流程往往耗时较长,大概率赶不上明年 3 月的 H-1B 注册季;除非法院紧急出手干预,否则移民局很可能会按照 “先执行、后补流程” 的节奏推进新规落地。​

对申请人而言,当下最稳妥的策略,是将 “最坏情况” 视为既定事实:薪资谈判中尽可能争取更高水平,申请材料准备时做到极致细致,把原本 “交给彩票机” 的命运,重新握在自己手中。​

即便工资等级短期内难以提升,留美之路也并非就此封死,只是需要换一条赛道。O-1 杰出人才签证便是常被忽视的重要选项,它常被误认为是 “诺贝尔奖得主专属”,但实际上移民局对 “杰出” 的判定标准远比想象中宽松。根据规定,只要满足 “奖项、评审经历、媒体报道、高薪、原创贡献、行业影响力” 等标准中的任意三条,即便背景是艺术、设计、工程,甚至是市场营销的毕业生,也能将 OPT( 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选择性实习训练)延长至 O-1 签证,为留美争取更多时间规划后续路径。更灵活的是,若没有雇主愿意提供赞助,申请人还可自行成立有限责任公司,以项目制形式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以自己的公司作为 O-1 签证的赞助方,将自由职业转化为合法留美的身份支撑。​

另一条被低估的捷径是 L-1 跨国调派签证。若申请人国内家庭有成熟业务,可在毕业后先回国深耕一年,积累相关工作经验,随后以 “经理级管理人员” 或 “专业技术人员” 的身份,被调派至美国分公司工作。通过这种方式,可直接跳过 H-1B 的随机抽签,拿到最长 7 年有效期的 L-1A(针对管理人员)或 L-1B(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签证。更关键的是,后续还能通过 EB-1C 跨国高管移民通道申请绿卡,其审批速度通常远快于需要苦等排期的 EB-2(专业人才移民)或 EB-3(技术工人移民)类别。​

对于拥有科研背景的硕士、博士群体,NIW 国家利益豁免签证与 EB-1A 杰出人才绿卡,则提供了 “自己为自己办理绿卡” 的特殊通道。申请人的论文发表数量、参与期刊审稿的经历、获得的媒体报道、对行业的技术贡献等,只要能证明 “自身能力对美国国家利益有重要价值”,都可折算成移民局认可的 “申请优势”。这些材料无需雇主背书,完全由申请人自主准备,为科研人才留美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

事实上,签证策略如同投资组合,唯有 “分散配置” 才能有效对冲政策风险。有人将 O-1 签证作为短期留美的跳板,有人通过 L-1 签证实现 “迂回留美”,也有人直接冲刺 EB-1 或 NIW 提前锁定绿卡。所谓 “条条大路通罗马”,关键在于申请人需在现有身份到期前半年,就启动备选方案的准备 —— 将简历、推荐信、商业计划、论文引用证明等材料一点点积累完善,构建起属于自己的 “留美护城河”。如此一来,无论政策风向如何变化,都能确保自己始终有 “船” 可上,稳步推进留美计划。

 

本文由威利奈思国际原创,供教育和交流目的,不作为具体的法律建议,具体情况应咨询专业的律师。以上内容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任何剽窃、抄袭、洗稿行为,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EB-1A杰出人才移民

EB1-a是杰出人才移民,提到杰出人才,您可能以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奥运冠军等,但其实不然,EB1-a对申请人并无年龄、学历、行业等诸多要求。无论您是企业高管、工程师、研究员、教师、企业家、医生、各类专家;还是著名运动员、教练员、艺术家等,只要在本行业有一定贡献,就有资格申请杰出人才移民。重要的是您需要一个专业的团队来将您打造成被美国移民局认可的杰出人才。

免费领取移民资料
Posted in 专家解析, 移民动态.